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得到广泛认可发表时间:2024-04-28 21:11 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得到广泛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和农村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农业与生态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农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和《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都是对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和实践。 生态农业它旨在通过生态平衡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发展模式,既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称谓表述、发展潜力以及具体落地方式,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这些争议和困惑主要源于对生态农业理念、技术和模式的认知不足。为了消除这些疑虑,需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度,还需要加强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探索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在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生态农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得到广泛认可,生态农业和生态农场建设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业化还在起步之时,解决食物供求平衡采用的方法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类似,例如在生态敏感区域开荒种地、在草原过量放牧牲畜等。这不可避免一度造成了森林缩减、湿地萎缩、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退化等“贫穷”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有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还叠加了国际资本的掠夺。 在拉丁美洲不少国家,被北美垄断资本大举进入后,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大肆毁林开垦,实行高度集约化的大规模种植和养殖生产,不仅摧毁了原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还导致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而且由于跨国供应链长,跨国公司生产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产生的能源消耗也很大。 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也曾经努力实现以“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这“四化”为标志的农业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其他后发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一样,既尝到了工业化农业能够快速扭转低产状况的“甜头”,也尝到了工业化农业不可持续的“苦头”,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结构板结、农膜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消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富裕”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中国当时还处于农业的工业化初期,市场经济还不发达,还没有形成垄断企业,尽管个别学者对生态农业还有些疑虑,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并没有遇到过在一些发达国家所经受的巨大社会阻力,生态农业理念很快就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村镇、农户所广泛接纳。 近年,涉及农业大政方针的中共中央一号文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农业的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生态转型已经纳入国策。在2000年以后,国内外关注生态农业的学者、机构、团体和政府越来越多,发表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快速增长。 农业深刻影响到周边甚至全球生态环境,反过来周边与全球生态环境好坏也会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福祉产生深远影响。除非出现饥荒与战争之类的紧急状况,政府在农业决策中都不应当忽视其生态环境效益。在食品供应有了坚实保障并有所储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当下,决策就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农产品供给的可持续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农业建设完全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为此,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了国际社会的紧迫任务。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承诺我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有约20%来自农业,农区大力提升碳存储、减少碳排放显得相当紧迫。 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有关开拓农业农村清洁能源,降低农业输入品碳足迹,减少农业生产过程能耗,增加农区植被与土壤碳存储,通过科学方法减少水稻、反刍动物和动物排泄物的CH4排放等,都显得更为必要。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方式,其背后需要一个基于系统整体的以农业生态学为代表的科学支撑,成为社会潮流则需要社会自上而下的政策法律支持和自下而上的民间参与,在这个国际共识的推动下,生态农业正在逐步成为农业发展主流,推进着我国和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造福人类。 |